阅读历史 |

(三六)脱身1(2 / 2)

加入书签

巴巴的一叠毛票塞到他手里,低声道,“钱拿着,别让你爹知道,娘知道你羡慕别人进城,下次跟大伯进城卖粮食的时候拿着去看看电影,啊,兴旺,过过瘾就回来踏实过日子。”

刘兴旺没说话,把钱塞进裤兜里,转身下地去了。

今日村口聚集了不少人,说是来了外乡人,刘兴旺漠不关心,目不斜视地路过,人群中一二十出头的姑娘叫住他,正是今年开春来到这里的支教老师,她朝刘兴旺一伸手,笑道,“我书呢。”

“我娘不认字,拿去点火了。”刘兴旺低着头不敢看她,一低头却又看见了自己磨出个洞的布鞋,不自在地动了动腿,把穿坏鞋的那只脚藏在后面。

女老师无可奈何地叹口气,大方道,“那算了,我回教室了,今天来了新同事,还要带他熟悉熟悉环境,他要接我班的。”

刘兴旺不自在道,“接,接你班,你要走?”

他说话带着些乡音,在一口普通话标准流利的女教师前总是有些自惭形秽。

女教师笑着点头,往人群中一指,“对啊,我快要回去啦。你看,是位经验丰富的男老师。”

刘兴旺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对方察觉到刘兴旺的视线,转过头和他对视。

这男人约莫四十多岁,一头短发极其利落,脊背挺直得像是在后面打了一排钢板,举手投足间带着股不可侵犯的正气。

刘兴旺冷警惕地挪开自己的视线。

以观众视角,第一时间就知道这不是前来支教的男老师,而是来调查夫妻失踪案的老警察。

夫妻二人经常出入警局,倒不是因为作奸犯科,而是他们两岁的儿子于半年前被拐卖,这半年来他们从未放弃过寻找,每个礼拜都会到警局去认寻找回的被拐卖儿童,可每次都失望而归。

直到一个月前接到电话,有人在县城医院见过他们的儿子,夫妻二人立即动身,但自那天起就了无音讯。

线索一路指向这个名叫“刘家村”的古怪村庄。

顾名思义,这边的大部分居民都姓刘,小部分有近亲结婚的习俗,这些家庭中的妇女大多痴痴傻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精神状况更差的则会被人用拴牲口的绳子拴在家中。

可随着青壮年劳力的出走,这个村子的人口渐渐式微,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娶不起老婆的庄稼汉或是死了老婆的鳏夫。

村子里的学校建在一片空地上,说是学校,倒不如说是几件水泥房拿栅栏一圈,到了刮风下雨天还要拿盆子放在地上接水,屋子里连桌子都没有,长板凳往屋中央一横,孩子们坐在地上拿板凳当书桌。

支教老师的住宿条件好一些,老警察的书桌上摊着死者照片与他一一罗列出的线索疑点,门外敲门声传来,老警察慌忙收起。

女教师提着煤油灯进来,丝毫没有怀疑对方身份,二人闲聊几句,老警察敏感发现,这村子中人虽都年纪偏大,可大多数都有着异常年幼的子女,双方的年龄差距都在三十岁以上。

老警察好奇道,“今天跟你说话的是你学生,看着年龄可不小了,没准备考大学?”

女老师摇摇头,“不是的,您误会啦,他叫刘兴旺,是刘婶的儿子,老两口老来得子,可疼他啦,舍不得他出远门呢。”

老警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画面一转,刘兴旺喂完猪,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吃饭喝粥,刘父刘母把菜盆里唯一的肉夹到刘兴旺碗中。

刘父吸着旱烟,给刘母使了个眼色。

刘母只好开口道,“兴旺啊,我和你爹寻思着……这你大了,实在想往外跑,我们也不能把你拴起来,这样吧,你娶个媳妇,给咱家留个后,娃生了娘给你带,你想念书就去念书,一年往家里寄点钱就行,娃和媳妇爹娘给你养,地让你媳妇种。”

刘兴旺筷子一停,没有说话。

刘母见他冥顽不灵,恨铁不成钢道,“……就是让你配个种,你这娃咋这么倔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