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4章 初筛背后的真实目的(2 / 2)

加入书签

上疏言其事,内阁以为可,臣却想起此事源头。”

……

入睡前,两人尝试了几晚之后发现姿势不对,因此朱厚熜就改变了思路。

王守仁意味深长地笑了笑:“阳明既知兵,自然力求全功。”

与其让王守仁走到那个位置,不如推选严嵩。

这种情况下又哪里谈得上齐心协力呢?

刘龙不想做什么御书房首席,但他不敢多嘴认怂。

一边能跟朱清萍私聊交流,一边还得听讲——反正听讲时只用听,没人逼着他问什么问题或者考较他什么。

朱熹也好,其后诸多理学大家也好,没有人用朱厚熜熟悉的方式更有条理地去做梳理,将理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东西表达清楚。

朱厚熜正在看。

十八张交椅的事情传出,前浪翻涌不停,而后浪也开始奋力拍去。

朱厚熜听他有条有理地讲着这桩与广东朝贡贸易有关的事情,包括吴廷举此人,包括高州电白港之外海上航路的海盗及倭患,也包括吴廷举在任时广东市舶司收获的丰厚利润。

“已经安排了。无论如何也会请动他们都入京的,不为那御书房首席伴读学士的位置,也不能让王守仁就此光明正大入御书房。”杨廷仪凝重无比,随后又看向杨慎,“用修,这次你也需要全力以赴。三篇经义心得见解,一定要用心做!”

在府中商议了许久,独坐在椅子上的杨廷和还真的露出了梁储想象中的悲伤表情。

这就是朱厚熜的归纳分析方法,而朱清萍是工具美人。

习惯,会是很强大的力量,这就是严嵩现在全力以赴的原因。

纵然是他,现在也不确定皇帝心目中的御书房首席人选,到底是王守仁还是严嵩,又或者有其他目标。

杨家要和所有其他臣子为敌吗?

换一句话说,他们做学术啊,并没有后世所谓学术论文规范。

朱厚熜本来的目的也是给出意见之后看下面的反馈或者执行效果,这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所以抱着先尊重内阁大臣的意见、信任他们能力的态度,现在的奏疏批复工作已经有效率多了。

所以现在,朱清萍开始做琐碎的工作了。

“今天讲《礼记》。”

对话内容引人遐思,但这是非常正经的学术研究。

中圆殿那边也是工具人,黄锦和严嵩、刘龙每天上午都先一起看一遍呈送到御书房的待批奏疏。

皇帝既让文臣进入了批红环节,又放了不少权给阁臣九卿,父亲找不到任何一个立场去反对这样的变动。

风高浪急。

这么多个回合下来,杨廷和也终于越来越了解朱厚熜了。

“还有一法!”杨廷仪说道,“如今只是王宪还借口裁撤冒滥及重设三大营一事陛下忧切,压着宸濠叙功的事说下一步再办。若是能及早叙功,齐心协力推动王伯安授爵,则可解此忧。”

“如今我只愿把陛下登基诏书中所心忧之几桩新政推行好,此外就是理学根本之事了。”杨廷和缓缓说道,“阁臣九卿之外,想要将王伯安挡在第三关,就只有那下月群辩时让他哑口无言。几位宿儒和致仕耆老,论学问、论历事都各有所长,定要让他们月内能抵京。”

杨潭戴罪之身,他倒是不敢怠慢,可蔡震所代表的宗亲和张锦背后的内臣们……

杨廷和当然知道这个法子,但此时此刻,“齐心协力”四字显得很刺耳。

朱清萍苦着脸给皇帝打工,拿着笔开始整理翰林学士及满朝有进士出身、受到举荐的大佬们呈上来的经义心得见解。

严嵩也难得地开始享受到可以按时回家的日子——虽然严世蕃已经被送到锦衣卫舍人的官学那边去了,严嵩其实希望多跟皇帝呆着。

三道关卡,设置得非常合理:御书房首席是要辅助皇帝决策批朱的,那么大的奏疏批复量,确实需要非常敏捷的思维。

由三人辅助,对内阁票拟意见的审核,是准还是不准,原因及可以给下去的意见,严嵩和刘龙都可以说——当然了,主要还是严嵩说。

他静静地听完才看着严嵩,随后问黄锦:“这道疏何时呈来的?”

“今日常朝后刚到。”

朱厚熜深深地看着严嵩。

真有这么渊博的见识,看到这道疏后就能娓娓道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