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2 / 3)

加入书签

杜金花不知道自己讨人嫌吗?她当然知道。老头子嫌她凶,儿子儿媳们嫌她抠、管得宽,孙子孙女们也不亲近她,家里没有一个待见她的。

从前琳琅就劝过她,不必这样cao心,何苦来哉?爹爱串门,就让他串门。大哥沉闷,也是好事儿,他老实巴交的,出力气的人不惹事。二哥是滑溜些,但他脑筋活络,不会得罪不该得罪的人。一家子平平安安,不比什么都好?

如今想想,还是宝丫儿聪明。家里这些人,都被她盘活了。憨婆娘的孙五娘,都颠颠儿跑去娘家买肉了。

杜金花不愿意想,是琳琅没心。只想着,定是宝丫儿聪明。她杜金花生得出这样聪明的闺女呢!骄傲地嗑着瓜子,杜金花难得尝尝闲下来的滋味儿。

就瞧见北边走来一道身影,端着一只箩筐。仔细一瞧,不是顾家大姐吗?

“哟?”杜金花眼看着人走近了,似是朝自家来的,她招招手,“顾家大姐,有事儿啊?进来,进来说话。”

顾舒容脸上带着笑,走进篱笆门,说道:“大娘,您叫我一声小容就行。”

“嗯,小容。”杜金花道,“你来有啥事啊?”说着话,她进屋又搬了只木墩出来。

这会儿日头正好,又没啥风,晒晒太阳,比屋里暖和。

“没啥事。”顾舒容在木墩上坐了,说道:“阿远在读书,我一个人闷,就过来寻您说说话儿。您别嫌我烦。”

杜金花“嗐”了一声,道:“咋会嫌烦。大冬天的,都没事做,一起说说话还能解闷儿。”

正说着话,就见外头又走进来一个婶子,笑道:“别人家没事做,你们家可有事做。不得炒瓜子?你们家瓜子买卖越做越红火了。”

村里人买,邻村的也来买,还捎去镇上卖。赚钱着呢!

杜金花才不承认的,耷拉着脸道:“三嫂,你们住着青砖瓦房的人,就别取笑我们了。”

三嫂“哎哟”了一声,说道:“啥青砖瓦房,那是俺公婆传下来的,多少年了,没见我家小六子娶媳妇儿,给他盖的土坯房吗?”

孩子越生越多,屋子就住不开,总要新盖几间。再新盖的,就是土坯房了。

“瞧你们家红火的,用不了几年啊,就能住上青砖瓦房了。”三嫂一边笑着,一边往里走。

杜金花又进屋搬了木墩出来,给三嫂坐。

“哟,这位瞧着面生,可是秀才公的姐姐?”三婶一扭头,看到低头做绣活的顾舒容,连连赞叹:“哎哟,这针线,做的真好啊!”

顾舒容低头道:“不算什么,您别打趣我。”

不多会儿,又有人结伴来,木墩搬出来一个又一个,屋门口坐了满满当当的人。

冬天地里头没活儿,村民们都闲下来,今天来你家串串门,明天去他家串串门,闲话唠唠嗑。

顾舒容坐在杜金花身边,不出头,只听着。偶尔别人同她搭话,她便回几句,倒也落下一个大大方方的名声。

另一边,顾亭远读书读累了,便撂下书本,出去走走。

这一走,就走到了村口,学堂边上。

陈宝音在跟孩子们讲《千字文》,正讲到“知过必改,得能莫忘”这句。

她年纪轻,声音嫩,但语气严肃,又很有先生的派头:“知道过错,若不予改正,必将再犯。能做到的事,就不要轻易放弃。”

她已经带着孩子们把《千字文》都背完了,人人都能全篇背诵了,她便开始讲释义。

她的任务是给孩子们启蒙,倒不必十分严厉,于是常常讲故事给他们听,比如谁谁知错不改,下场如何,谁谁轻言放弃,大好机会从身边溜走,如何后悔。

孩子当然是爱听故事的,读书再神秘、崇高,读起来也是枯燥乏味的。孩子们每日兴致勃勃来学堂,很大一部分就是冲着先生会给他们讲故事听。而听了故事,他们对书里讲的理解更深,反而记诵得更彻底了。

讲到口干,陈宝音让孩子们上茅房的上茅房,该出去跑跑就跑两圈,一刻钟后回来,自己在屋门口坐下,好没形象的瘫成了饼。

她没瞧见顾亭远,倒是顾亭远站在不远处,目光温柔地看过来。她很辛苦,但也很快乐。顾亭远瞧得出来,她很开心。

这样就好,她开心就好。顾亭远心里想着,没有孟浪地上前去搭讪。又看了一眼,便准备走开,忽然听见身旁传来一声:“陈宝丫儿,是个好姑娘啊!”

“见过村正。”顾亭远转身,行礼。

村正还礼,然后道:“以后不必如此多礼。”

“是。”顾亭远道。

村正往学堂里瞧,看着满场地撒欢的孩子们,目光赞许:“你在求娶陈宝丫儿?那你可要加把劲儿,这是个可遇不可求的好姑娘。”

侯府教养长大的,如果不是出了变故,她就是侯府千金。这等眼界,这等见识,这等涵养,凭顾亭远一个寒门子弟,根本求娶不到。

“晚辈记住了。”顾亭远说道,又往学堂门口看了一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