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锅盔(3 / 4)

加入书签

,根本不受他儿子愤怒小眼神影响,叫你说我长得不好看,你爸都没嫌弃,我治你的法子多了去了。

廖蔺根本没法拿他妈怎么样?咬牙切齿地对还在捂着小嘴笑个不停的薛妙说:“等我晚上回来咱俩好好交流交流,还有……把你知道的给我通通忘掉。”

“就不。”薛妙冲廖蔺做了个鬼脸,跑回婆婆身边给婆婆盛粥,婆婆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婆婆,等会带婆婆好吃的去。

不行,今天必须得给他爸打个电话了,人已经见着了,不能让他妈在这里继续兴风作浪了,廖蔺愤愤地想。

送走了受气包廖营长,小薛跟婆婆也收拾收拾上了街。

对于省城,薛妙的了解与其说来自后世的游玩经历,不如说是从她最喜欢的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美食散文里得来的:“重升肆里陶杯绿,饵块摊来炭火红,正义路边养正气,小西门外试撩青,人间至味干巴菌……”

省城偏安西南,气候宜人,大街上绿树成荫,生活节奏缓慢,市貌的变化不大,变化的是营商环境,当年汪老先生在西南联大期间拜访的那些老店大都消失不见了,翠湖旁那家著名的图书馆这个时候必将不能安在,湖心阁楼里的两层茶馆改成了卖饵块的,薛妙点了两小碗酸辣苞谷饵块,一毛钱一碗,加二两粮票,不可能有后世那种骨头汤底调味,但这家店还算厚道,用的是虾皮鱼骨来吊汤,滋味鲜美,韭菜末、小葱、还有一点腌菜做配料,饵块口感弹牙,咬在嘴里相当柔韧,高手在民间,这个做饵块的师傅功底不错。

蔺如萍对这种东西不太感冒,吃完后,看薛妙细品过后,不时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些东西,好奇地问道:“你真是出来考察的?”

薛妙点头:“省城的人口多,口味也更加多元,种类更丰富,我既然面向全省的后勤干部作报告,一定要先了解透了,才能给人讲。”其实滇省的饮食习惯跟食材分布在她上大学时,曾经系统的学习研究过,但毕竟回到七十年代,她要回过头再了解一下,才能有备无患。

蔺如萍觉得她对薛妙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拿这一上午来说,光各种米制品她就吃了至少十种,虽然米粉类的东西好消化,但这么吃,就算爱吃也受不了,最后都是薛妙一个人在边吃边记录,吃完还不算,她会找厨师作交流,这时候公家的人,没几个态度好的,遇到冷遇她也不往心里去,笑笑再继续去下一家。

估计廖蔺也没猜出来她要这么下功夫调研,要是知道,会想办法找个人开车带她们转,哪像现在这样靠两条腿走,现在街面上的公家饭店不多,大都隔得很远,虽然去远一点的地方会坐公交车,但这么走上一上午,即便蔺如萍觉得自己也经常在那种动辄占地按平房公里算的大工厂里检查,不怕走路。但这毕竟是一个市区,她不算差的体力都有些吃不消,但小薛没喊一点累。

见她婆婆都把扣到脖子根的扣子解开了,薛妙才反应过来,她这儿媳妇当得太没有眼力架了,赶紧劝道:“我这么个走法,您根本受不了,您回招待所歇歇吧,把您累坏了,廖蔺该骂我了。”

蔺如萍摇头,“我娘家也是部队出身,我当年差点也当了兵,当兵的人体力怎么能差,好不容易来一趟,就当是了解这个城市了,我必须跟你走上一天。”

蔺主任犯了倔劲怎么劝都不回去,半路跟薛妙还去了趟百货大楼,要给薛妙买衣服,薛妙没让买,最后没阻止得了,婆媳俩一人买了双沪市的回力球鞋,买完立即就换上,脚舒服了,蔺主任高兴地说:“我还能再走二十公里。”

薛妙心说,你就是想走我也不能让你走那么远,省得将来一回忆,我认识我儿媳妇第二天,她就带我出门拉练了。

下午转了几家之后,薛妙决定今天就到这里。手里有廖蔺给的票,薛妙去了国营副食品商店,难得这个时候,在这样的内陆城市,店里竟然有黄鱼卖,虽然不是最新鲜的,有就不错了,薛妙挑鱼眼睛最亮的买了两条,又割了半斤肉,称了便宜的河虾,说道:“白天见您粉没吃多少,那晚上回去接着给您做面,这次做我们南方的面食。”

蔺如萍高兴地直点头,今天见识了这么多家店,滋味都一般,没一家比得上小丫头的手艺,来一趟得吃够本,回去馋馋老廖。

薛妙为了感谢婆婆辛苦陪她探店,她准备做个精细的面食孝敬她老人家,虾子入油锅炸虾油,猪肉挑肥的炼猪油渣,黄鱼红烧,要汁浓味厚,然后剔鱼骨留蒜瓣肉,掺上猪油渣,入虾油回锅再烧。

擀上三两细面,用得来的回锅黄鱼肉拌面,这滋味迥然于燕京的炸酱面,醇美丰腴,蔺如萍觉得为了这碗面,这一天走了这么多路值了,来这里一趟也值了,找了厨艺这么好的儿媳妇更值。

廖蔺晚上回来就见他们婆媳俩并排坐在房间床上,亲密地窃窃私语,那样子跟亲生母女似的。

薛妙见他回来,立即条件反射地站起身,接过男人手里的包,关心道:“吃晚饭了吗?我给你煮面吃啊?”

“咳咳,”蔺主任咳嗽了两声,薛妙反应过来,怎么又勤劳的小蜜蜂上身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